讨论生在工厂职场故事 讨论生在工厂职场故事 一个午后,汽车在广深高速公路上疾驰。赵新华看向窗外,一个个工厂的招牌不断被向后抛去。他知道,自己离“世界工厂”深圳越来越近。 这位北方某理工高校的准硕士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一路南下去做工人。 汽车在沙井车站癌火。赵新华下车,活动活动久坐麻痹的筋骨,吸口气,提着轻便的行李箱走向这个陌生城市。 满街都是年轻人,穿着款式雷同的工装,胸前别着五颜六色的工牌。街边手机店里传来嘈杂的音乐声。 “河南人,四川人”已满 下厂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刚读完一本名为《韩国工人》的书。70 年代的韩国,曾有大批学生深化到产业领域,体验工人的生活,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实践,并试图帮助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过批学生被称为“埋伏工人”。 赵新华觉得醍醐灌顶。成长自四川农村的他“幸运”地考入大学,而儿时的不少玩伴却都在南方生产线上打工。逢年过节偶有聚会,他会以“工厂怎么样?待遇好吗”之类的问题关怀朋友近况,却发现沟通总有隔膜。 他决定去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看看,并且用手机镜头和笔留下一些记录。于是,他来到了位于深堋市宝安区的`沙井镇。 当地的村里成立了股份台作公司,盖厂房并出租给企业是当地人的生财之道。大街上随处可见招工广告。一则招收“临时女普工 8 名、临时男普工 2 名”的广告进入了赵新华的手机摄像头。这家企业最诺“干满 15 天结算全部工资”,还在广告上“括号注明”:四川、河南籍已满,暂不招收。 他花了 3 天找工作。最初很拘束,每每走到厂门口,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第一天他走了七八个工业区,不断遇到一些同样找工作的年轻人。有的也是初次来深圳,有的辞工了急着找下家,也有的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趁着中午出来找后路。 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这样走走停停,不断和刚认识的人说再见,拐弯又能遇到新伙伴。” 下午在一个玩具厂,保安问他“压下三个月工资,不包吃住,干不干?”赵新华问:“这么差的条件,有人同意来吗?”保安答:“下午还招了两个男工呢,实在没钱吃饭了,啥活也得干。” 大街上的招聘广告大多是职业介绍中心贴出来的,需要交介绍费。一位好心的保安大哥还专门告诫赵新华,街边那些待遇诱人的广告骗人的居多。 天黑了,赵新华游荡到黄埔村的一个工业区,到门卫室问保安招不招人,保安打了个电话之后说“明天来上班吧”。 刚好旁边有一个工友来辞工,赵新华询问了一下这个厂的情况:工厂有 300 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