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讨论 文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密度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不断地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不断地在改进中精细化。 可视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 一、讨论背景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 2024 年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在知识产生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针对本节内容,笔者的教学策略是根据一些物理原理制作了一只“漂移管”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不断地解决问题。将“漂移管”不断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并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和优化,最终制成了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密度计,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密度计,而且知道为什么制作。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组织学生观察鸡蛋在清水中的样子,发现是沉底的,不断向清水中加盐,发现鸡蛋会上浮,直到漂移。老师再给出鸡蛋漂移时的两张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鸡蛋漂移时盐少、盐多情况,询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漂移时 ρ 盐越大,鸡蛋的 V 排越小。总结:对于同一物体来说,它漂移时 V 排是由 ρ 液决定的。由此联想: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只要把它往液体中一放,就可以测量出液体的密度。设计目的:一节好课,不需要任何华丽的引入,老师还原了学生最原始的认知状态,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现象中获得灵感,从而产生设计灵感。这样简单的引入体现了知识逐渐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推动的过程。 (二)自主研读,初步进行困惑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仅在课堂内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在假期前已经布置作业:参考课本第 98 页(选择铅笔、吸管、筷子等立杆及配重)制作简易密度计,编写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制作过程拍成简短的视频。教学目标明确以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假期制作简易密度计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听了三四位同学的回答以后,主要归结为两类:第一,吸管不能直立于水中;第二,密度计沉到底部浮不起来。这正好和预设的问题是一致的。大家共同探讨产生这两类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针对第一点困惑,可能是因为配重加少了或者没密封住,导致漏水。针对第二点困惑,说明:F浮 G。那怎样才能浮起来呢?方法 1:增加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