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点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点赏析 导语:苏轼著名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简单欣赏一下《饮湖上初晴后雨》。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 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 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装扮,都恰到好处,漂亮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信任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方,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日,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漂亮。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异。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