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固定资产与财务管理结合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漏洞表现1.资产报废环节。固定资产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可能会由于修理费用高于换新费用或彻底报废而提前停止工作。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对其使用年限都会合理规划,若资产是在计划年限报废,则可以根据正常手续办理记账,这种情况能够保障账实相符。但通常固定资产并不会像估计那样工作到相应年限,当其提前停用,设备使用者若没有告知财务人员,只是直接停用甚至丢弃,就会造成财务人员在不知情状况下继续记录折旧费用,造成企业支出虚增。这种虚假计提折旧费用的累计会随着固定资产报废数量的增多而上涨,导致财产不实情况产生,让企业折旧费用与资产总额虚增。2.固定资产入账环节。当资产需要入账时,会计人员应认真核对相关票据,根据发票上显示的金额入账。入账环节需要确保账目的真实有效与完整。对于生产设备而言,入账需要核对生产说明书以及票根。但目前企业购进设备的发票并不会显示出固定资产在型号、出厂标号等方面的信息。另外,发票上的费用是资产购进费用,即最初采购费用,固定资产购进后的安装费用没有在发票上标明。因此当安装费用产生时,财务人员并不能够清楚了解费用的使用对象,造成错账产生。但这类型错账并不会影响到会计的借贷平衡,因此财务人员可能在多年之后仍不会发现这笔错账。3.批量采购环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若购进的批量较大,通常不会将明细账目详细标记。因此在账目方面,一般只会涉及到一笔账,这就造成了项目只有一个名称,但实际固定资产涉及多个的情况,且每项固定资产的金额都无从了解。另外,财务人员对企业购进设备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一些账目的估算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甚远,为日后对账增添难度。例如,固定资产的标号或名称在采购时没有标明,财务人员在日后资产需要报废时则无法准确了解资产状况,从而难以销账。加上固定设备的安装还需要一些杂费,这类费用若没有安置于相应固定资产上,也会影响到折旧的真实性。二、实物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要点分析1.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素养。财务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经营需要用到的固定资产,并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及型号、安装时产生的额外费用等详细记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者而言,当固定资产产生损耗需要维修或报废时,应及时告知财务人员作好记录,避开财务人员多扣除折旧费用。在这方面信息失真的避开上,相关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是关键。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培训工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