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报告 一、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像语文课。 这次的公开课,不少授课老师注意朗读、品味,注意对文本进行深化解读,能紧扣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浓浓墨香,让听者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体现,确实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课,把新闻当议文章教,把小说分割得支离破裂,把诗歌分析得诗味全无,纵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多么别致,课程进行得怎样喧闹,老师怎样卖力地展示教学技巧,课也是跟语文的本真渐行渐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是技巧,丢掉的是对语文的兴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语文课,一定要重品读、重体悟。 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品读和体悟。研讨时,杨君燕老师说到自己的一个变化:以前是爱用自己密密麻麻批注过的老课本,现在爱用干洁净净的全新的课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课本读厚,她在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细读文本,努力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把文本读出花儿来。记得 zz 老师也曾说过他的理念:老师上课前是要把文本仔认真细全心投入地读上几遍的。听过了这些公开课,我更认同他们的做法了,我想上课之前,老师自己一定要熟读文本,被文本打动,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课堂切入点。与其上课前看教参,不如读课文,读对课文的赏析和评论,这样也才能有生成的课堂、充满机智的课堂。 二、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堂课,假如老师设计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看似喧闹,实则学生没有提高;一堂课,假如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沉闷的背后是教与学的背离。这次大赛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前进行学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中的大部分更喜爱哪种学习方式,什么手段用在这里会有助于教学,什么手段虽然花哨但实际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学情。有些老师在两个班上课的形式所讲的内容都会不尽相同,其实是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变通。 如何更快捷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作为一个很有用的课题讨论讨论。 三、老师要训练自己的语调、语气与引导评价语言 语文老师的语言更重要,它更是传递美与感动的载体。在这次大赛上,我把老师们的语气语调与学生的反应比较了一番:过于高亢尖利的'声音会让人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