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学习要点语文古文学习要点 历届高三同学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高考一轮复习正是打基础,逐一击破的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1.注重远大其志教育学生以立志为学习之本,是古代教育家培育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首要条件。孔子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他看来,立志学习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需要,而衣食住行荣华富贵都退居其次。宋代教育家张载提出为学要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义理篇》)。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很注重立志为先,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清代王夫之更强调“志必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专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无志。”(《俟解》),只有立定专一志向,才能认识事物,从事学习,获得高深而丰富知识。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精神支柱,是端正其学习态度,培育其学习习惯,锻炼其学习意志,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保证。于是我们学习心理教育入手,把改革试验的着力点首先放在学习动机的指导上。 2.提倡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向来是古代儒家学者认识事物,从事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王夫之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尚书行文》)。他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两种境界。格物是进行感性认识阶段,可获得初级的基础知识。致知是进行理性认识阶段,可获得高深的规律性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升华,彼此相济,彼此相从。北宋教育家程颐也曾总结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递进阶段。第一阶?入乎耳”。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而得到感性认识。他主张“博学善问”,“多识、多闻、多见”。 第二阶段“着乎心”。亦即感性认识经过思考进入理性认识。这一阶段他强调“默识心通”、“慎思明辩”。第三阶段“见乎行事”。也就是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阶段。他主张此时学生要“闻斯行”,“践行其言”。遵循“格物致?学习原理,在开展初中学法指导试验中,强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具体指导。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学习程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总和,是科学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根据现代初中学习特点,把学习过程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