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数学中与循环》VB 程序设计教学案例一、课标分析程序设计中的循环结构是本章的最后一个知识点,这是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用适当的结构语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教学中展现循环结构中数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程序设计的乐趣。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三环节内容。本节课涉及到循环结构的基本流程图和循环语句的使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计算机编程技术给生活和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为今后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和第四章《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三、学情与学法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学习了 VB 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表示与数学表示的异同。并学习了顺序、选择两种基本结构。但在应用方面有待提高。 我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创设怀境,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分析问题,建构问题解决流程→布置分层任务,引导问题解决→程序调试与提高→巩固与知识的迁移的一个基本过程。逐步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知识并形成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针对上述情况我将采用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教学要点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循环结构语句的使用格式,学会用结构化方法解决数学问题。⑵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寻找在学习其它学科中的结构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中作用的认识。重点:掌握循环执行的程序基本结构。难点:解决问题是如何恰当地选择循环变量;编写程序时如何确定循环体部分;循环语句的选择。六、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怀境,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老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面帮助老师解决:一球从 100 米高度自由落下,每次落地后又反跳回原高度的一半,再落下,求宏观世界在第 10 次落地时,共经过多少米?第 10 次反弹多高?情况一:将其转化成数学中的数列进行计算;情况二:利用计算机中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