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_第1页
1/15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_第2页
2/15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_第3页
3/15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进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韩愈的一生却是很不得志的一生。他三岁丧父,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19 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 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都不中。直到 29 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小官职。36 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马说》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 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马说》便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他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控诉。 《马说》的千里马是一个无人赏识、任人奴役羞辱的悲剧形象。 一悲: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它的意思是说,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也就是说,没有伯乐就不会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有伯乐是有千里马的必要条件,千里马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伯乐的手中的。这是一个怎样无奈的现实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千里马被埋没是常有的事。在韩愈眼中,世上缺乏的不是千里马,而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所以说文章流露的是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而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则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二悲:千里马的才能遭到埋没。才美不外见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而直接的原因是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悲:千里马的结局悲惨至极。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个辱字,一个死,结局之悲令人痛惜。不以千里称也更道出了千里马死后连一个起码的名分也没有。 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