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_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猎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猎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猎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进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 世纪 50 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进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老师可利用教材 13 页表格和 14 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欲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老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老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表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老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 19 世纪 50 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进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