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建設公司績效評估與影響因素探討 章定 火宣 * 張金鶚**1 摘要上市櫃公司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狀況下,所有權人原本就有強烈評估經營者績效之需求;而建設公司在推案與入帳時點相距甚長,且入帳時點不穩定,盈餘與營收容易暴起暴落的情況下,管理當局的績效評估更感不易。傳統學者普遍襲用淨值報酬率作為績效評估指標,不但在會計上有其理論問題,而且在經濟上亦缺乏基礎。本研究將根據建設公司之經營特性,設定投入產出變數,以資料包絡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 ) 來計算台灣上市櫃建設公司之相對經濟效率,並找出可能引起上市櫃建設公司經濟無效率之因素為何。研究結果顯示慎選推案區位的公司績效表現較佳,而借殼上市公司表現普遍低落。同時設立年限、董監事持股比例、董監事設質比例、市場貝他與設立年限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顯著相關。關鍵字:上市櫃公司、建設公司、績效評估、資料包絡法1 * 政大地政系博士班研究生 **政大地政系教授1. 前言隨著國內證券市場發展,國內不少建築投資業者尋求上市,希望由資本市場取得大量廉價的資金,以因應土地開發的需求。在證券管理單位對營建業特別嚴格把關情況下2,上市之殷切,甚至不惜以借殼方式解決3。上市公司原本就存在管理當局擁有較多資訊之資訊不對稱性問題(information asymmetry)4,易發生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問題,而迫切需要資訊揭露。(Beaver 1973,1978)。而建築投資業更因擁有較多不動產而導致較高的風險暴露(Ong and Yong 2000),與參與專業團隊性質複雜而引發更多代理問題(彭雲宏、廖佳雯、陳淑如 1999;王明德、張登傑 1999),使得對於上市建築投資業之績效評估更為殷切。目前學者衡量績效之方式大體上可分為淨值報酬率類、銷貨成長率、證券績效與投入產出設定類等四種。淨值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又稱股東權益報酬率)5意義明暸易懂,所以美國各績效獎勵計畫(performance plan)大多數公司均採用此績效指標(Larcker 1983;Rich and Larson 1984) , 但此方法忽視淨值受限於目前會計原則,又被稱為剩餘權益(residual equity)6之缺失,會計與經濟意義均非常有其爭議性,且無法衡量出該利益是否出於增加資產風險或盈餘操控(earning manipulation)來達成。部份學者則以銷售成長率作為績效指標(Coughlan and Schmidt1985;Murphy1985),雖然避免了盈餘操控問題,但銷貨收入成長率不僅受制於基期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