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着眼于整体,切入文本,解读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1、现象重现 一次,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听同年级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该老师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走进课堂,在简单地导入之后,该老师便让学生翻开教材,开始先让几个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带领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回答、讨论、沟通、读书、汇报,把一堂课宝贵的 4 分钟浪费在了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当中。这样的课看上去非常喧闹,既有老师的活动――提问、引导,又有学生的活动――讨论、沟通、汇报,但是背后又有多少实效呢?在一个自然段又一个自然段的繁琐的问答当中,文本被分割成细碎的一个又一个小部分,失去了其原本的整体联系。一堂原本应该是精彩迭起的课,也因为漫无目的的问答、单一的形式而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呢?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又实现了多少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少之又少。 事后,在与该老师讨论沟通的过程中,我看了一下本堂课的教案,发现课堂教学过程和该教案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应该是老师在写教案过程中把教案当作一种摆设,把写教案当作完成任务,因此,备课时钻研教材蜻蜓点水,理解不到位,读得不深化,没有从整体上去解读文本。 2、透视现象 (1)解读文本流于形式。课后,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文本解读也是一种形式主义。拿到一篇文章,有时候我会对文本进行简单的阅读,甚至于有时连简单的阅读也省略了,直接上网查找相关教案,最后将各种教案东拼西凑,亮点集合,便成了自己的教案;或者直接买本名师的教案,根据他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但几次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理解其中更深层的东西,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现象背后的普遍性问题。综观目前整个教育教学的大环境,笔者发现许多老师不独立去解读文本、照搬照抄教案的现象很严重。大部分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以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解读,而更多的老师喜爱在上课之前到网上搜索名师的教案,把名师的解读照搬上自己的课堂,或者只是习惯性地解读一下教参,根据教参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 (3)原因分析。从整个教育教学的大环境和自身实际出发,笔者觉得出现这样一种教育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解读文本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形式,老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