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急性缺血性卒中正确的临床分型对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以及卒中相关讨论如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基因学讨论都至关重要。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 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讨论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最近国外又发表了两种新的卒中分型标准:SSS-TOAST 和韩国改良 TOAST分型,这两种分型都在原来 TOAST 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而最近发表的 A-S-C-O分型更适合于二级预防、临床试验以及基因相关讨论。但是,上述所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病人,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直径不一定大于 1.5cm,血管影像检查未发现载体动脉有狭窄,但这样的病人用已有的分类都被分到小动脉闭塞、小动脉疾病或小血管病,且现代的大多数神经科医生通常认为这就是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的,而这显然不太符合疾病的临床过程,这样的病人尽管应用了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物可能都无效,病情常常进展。 这样的临床表现不得不使人想到或许还是和穿支动脉口的病变有关,而我们以往的分型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有欠缺的,需要一个新的分型,把穿支动脉口的病变纳入到分型中去。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 64 排 CT、增强 MRA(CEMRA)、CT 血管成像(CTA)、灌注CT、磁共振灌注成像(DWP)、高分辨 MRI/MRA(HR-MRI/MRA)、TCD 微栓子监测(TCD-MES)、经食道超声(TEE)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以前无法看到的病理结构和模棱两可的病灶可以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一个新的卒中分型诊断标准—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CISS 定义大动脉粥样硬化(LAA):CISS 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主动脉弓粥样硬化1)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2)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窄≥50%)的证据;3)没有心源性卒中(CS)潜在病因的证据;4)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以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5)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 MRI/MRA 和/或经食道超声证实的主动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