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老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老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悟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内容总结(1)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4)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5)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6)(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