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越文本穿越时空—《两小儿辩日》一文课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听,孩子们在给两小儿配音呢!在优美的古筝音乐伴奏下,两位同学各个争得面红耳赤,辩得理直气壮。教室里不时传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站在一旁的我在被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的那份自信和出色的表演天赋所折服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这篇对于孔子这个人物,设计的并不多,假如通过揣摩孔子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学无止境的道理。于是我大胆创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出问题:面对两小儿的据理力争,孔子也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也不能决也。我又继续追问:孔子是何许人也上节课老师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同学们都找到了和孔子有关的资料了吗哪个小组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话声刚落,已经有好几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孔子的人物资料,孔子的哲理名言,甚至有的孩子还把姥姥家挂在墙上的孔子画像带到了课上,据他说每次到姥姥家,姥爷都要叫他反复读上几遍,让他从中得以感悟以自勉。今日这位同学也一显身手,不但一口气读完了画像上的孔子名言,还把其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讲给大家听。看到大家的热情如此之高,我便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对孔子这个人物进行一个全面概括的定位: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圣人,听了两小儿的争论后,也不能裁决,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读懂了古文,又对孔子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下子来了热情,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都说我是博览群书的人,可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呀。所以我要回家多找些资料,多看些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日趋完善。孩子们各个谈的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还用上了刚才搜集的孔子的哲理名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我事先所未预料到的。前者说的是一个古代的孔子,后者说的是一个现代的孔子,这样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制造了时机,又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在课文的诱导空间中超越文本,超越了空间。 紧接着我继续追问:孔子和两小儿特别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很想来到我们中间寻找答案,你们欢迎吗孩子的热情更高了,都想一显身手告诉孔子问题的答案,不约而同地拿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