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为心声《二泉映月》教学谈 这是一篇极有韵味的文章,按说此类文章,对于我来讲是不大敢触碰的,因为上好它,需要熟知音律,更需要激情,还需要对人生透彻的感悟。以上三点对于我这样的马大哈似的人物来讲,都是欠缺的。好在今日有幸倾听了我区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的执教,让我重新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感受。这里还需要感谢参加沟通的三位老师,王晓红,周亚,张忠诚,他们的发言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 从单元整体来看,这篇文章主题应该围绕身残志坚展开。从本文的特点来看,他的顺序十分清楚,主要沿着《二泉映月》创作的过程展开,当然这里还隐含着另外一条路程;一;;一;阿炳的心路历程。首先是创作前的准备,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写明了两方面的创作基础:一、家乡美好自然风光的熏陶。文章通过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等词语把二泉的漂亮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要真正的感受这些美景,还需要我们咀嚼这些文字,通过丰富的联想,让这些漂亮的画面重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二、师父对阿炳的教诲和启迪。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师父有双重含义,他既是传授阿炳本领的人,还是阿炳的父亲。这一点需要介绍,也为后文阿炳丧父无依无*的坎坷生活埋下了伏笔。另外也是对人物身份的一个介绍,师父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对尼姑道士和尚等的尊称。阿炳的师父就是一名道士,而且对音乐颇为精通,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江南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盛事。阿炳从小就收到音乐的熏陶这些都为他创作《二泉映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一定创作出这样的名曲的。为什么呢因为幼时的阿炳还缺少生活的磨练还缺少命运的折磨。曲为心生。没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是不会创作出能够震撼听众心灵的作品的。这也是阿炳为什么第一次到二泉听不出泉水声音奇异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有饱经风霜。 又是一个中秋夜,这里的又字用得绝妙。一字关联两次中秋,看似重复,其实大相径庭。颇有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感慨。我们看一看这两次的异同之处有哪些这也是需要学生去把握的。景色依旧:上回月光如银,这次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同伴的改变:上回是自己和师父,这回是自己和邻居;自己的改变:身体由健康变成残疾,年龄由幼稚到成熟,心态由单纯到复杂,精神由欢乐到悲伤,行为由顺从(懂事)到抵抗(呐喊)但这一切泯灭不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有爱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光明,眼瞎了,心却亮了。苦难能够制造懦夫,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