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人才培育和探究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借鉴德国相应机构的人才培育模式,如注重讨论型、应用型、宽口径、跨学科、国际视野等方面人才的培育。在创新的人才培育方面,可以由此在教育体制,人才培育计划及其实施方面吸取德国有益成分,通过有机融合,着力开展工程化能力本科生培育、创新型讨论生培育和国际沟通与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育等工作。1“、工程化能力本科生培育专业以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 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院所联合培育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积极改革本科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人才培育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注重人才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实践的应用。例如,“专业与长安集团建立 3+1”人才联合培育机制,每年为长安集团输送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100 名左右。2、创新型讨论生培育打破学科归属壁垒,将与机械学科进展相关的优势学科集中起来,给予学科、老师、讨论生及其培育条件等方面足够的支持;将讨论生培育资源集中起来,学科专家委员会根据学科进展方向需要,决定每年度讨论生招生规模与学科方向种类,牵头院系负责落实讨论生招生指标、讨论生导师,并制定讨论生培育方案,培育方案经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讨论生学术培育落实到项目组,项目组长对本组讨论生培育具有直接责任,导师原则上是项目组讨论骨干。讨论生生源可以是全日制招收的讨论生,也可以是从本科生三年级中选拔的本硕连读学生,实行3+1+2 培育模式,即:从 3 年理论与技术知识在校学习,1 年进入导师协作团队进行专业提升学习,本科毕业后直接项目组进入 2 年的讨论生学习;对讨论生而言,享受到资源共享、深度培育带来的实惠。二、优化课程体系及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基础课程教学方案,为人才培育奠定坚实专业基础;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及教材体系,引进或编译优秀的德国机械专业教材,例如引进德国在机构创新方面的优秀著作,如图 1;在实践环节方面,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实验实操课程的计划方案,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三、打造德国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通过用人机制改革,提升老师队伍的学术讨论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积极推动中青年骨干老师国际化,青年博士老师 工程化 ,“”工程型老师 博士化 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