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三十年》读后感范文 《华为三十年》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华为三十年》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为三十年》读后感 1 中国通信业四小龙“巨大中华”中,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早已在国内上市,巨龙则在四处借壳,只有“龙头大哥”华为一直远离资本市场。1999 年,华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 120 亿元;2000年飙升到 220 亿元……以后连年攀升,到 2025 年,已经接近 4000亿元。如此好的业绩,又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那么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呢? 1998 年以前,谁在任正非面前提上市的事情,他就跟谁急,他认为股票纯粹是“不务正业”。任正非曾向人民大学金融证券讨论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表示:我的公司永远不会和股票打交道,永远也不会和证券打交道。据说,中国证监会某负责人曾多次与任正非协商,邀请华为在国内上市,但都被婉言谢绝。 在企业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直靠自身积累滚动进展的华为从来不考虑上市,因为其自有资金很充裕,根本不需要通过上市去募集资本。华为也时不时有同样的表示。 第二种说法:华为高层对存在严重不法律规范行为和大量泡沫的中国股市不屑一顾,忽略了上市对品牌塑造、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作用。假如在国内上市,可以将员工的股份收集起来成立一个公司,以法人股的身份进入上市公司,但不可以流通。一名华为高层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称,华为当初没有上市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股票市场缺乏激励内部员工的功能。他认为,在当时国家的金融政策条件下,企业上市与否,与公司内部的激励政策没有太大关系。在国外,上市公司发行的流通股 30%可以留给内部员工,员工股可以上市流通,员工就可以随着企业的进展而获利。但是,国内主板市场并无此功能。加之二板迟迟未开,华为就逐渐放弃了国内上市,转而考虑国外上市。 第三种说法:处于通信业鼎盛时期的华为,致力于在国内市场上与海外跨国公司形成竞争态势,以求得在国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势,华为一步步编织了一张与各地用户从高层到执行层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这张网为华为带来了大量销售收入,但是也让华为有太多需要保守的秘密。假如上市,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远离公众、回避媒体的态度,就会使那些秘密公开,这显然是华为不愿看到的。 最后一个说法是:华为特别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国际级券商看了都大喊“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