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进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推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沟通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盘,小组合作制作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讨论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采纳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查阅资料”、“合作探究”、 “利用工具”、“建造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工具、模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科学学科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三)动手活动,巩固知识 (四)拓展知识、课后延伸 具体阐述: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直接问学生“你们喜爱科学课吗?”“喜爱旅游吗?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那里是什么地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