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 40 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 33 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吵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原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 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漂亮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漂亮,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