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1.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法律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实行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 恶的东西,耳不听* 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慧,“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2.胎教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胎教的定义 《辞海》中对胎教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叫‘胎教’。”也就是说胎教,一方面是胎,一方面是教,它是胎与教相结合的学问。胎是受教育的实体,教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能受到各方面的感化并接受教育、教养之意。孕妇在各方面有意识地主动地实行一些相应的措施,对胎儿进行良好影响的方法就是胎教。 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胎教,是指为了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