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蜀道难 3 学案 新人教版教 学 目标1.检查全诗背诵。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重点1.检查全诗背诵。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难点1.检查全诗背诵。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诵读,合作讨论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5.诗中有几处用典 , 作 用 是 什么?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8.主旨句在全诗中 反 复 出 现 三次,有何作用?9.全诗的夸张。10.全诗感情的脉 络 是 如 何 一步步发展的?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1.大胆的夸张。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2.奇特的想像。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