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 6 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习,我欢乐》、《家庭因我更漂亮》、《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讨论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育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育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法律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欢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 60 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