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2、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育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意义1、六年级二班有 30 人,六年级三班有 24 人,你想到了什么?预设: 30+24= 和 30—24= 差30÷24= 倍数 比 30:24= 5:4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二、 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 30 人,三班有学生 24 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学生讨论分配方案(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根据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假如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 90 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 5:4,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3、学生试做。要求:(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2)想办法验算。(3)组内沟通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 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5、沟通联系。(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分别想一想,5/4、4/5、4/9 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4、4/5 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9、5/9 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 9 份中的 4 份、5 份是多少?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 1 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