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心得:师爱是师德的最好表达师德心得:师爱是师德的最好表达 师德心得:师爱是师德的最好表达 陶行知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假如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是无法成功的。老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 爱是老师最漂亮的语言。要当好一名老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 师爱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那么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根底,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 亲其师 ,从而 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是师德最好的表达。 师德主要从老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 为人师表 、 以身作那么 、 循循善诱 、 诲人不倦 、 躬行实践 等,既是师德的标准,又是老师良好人格的品行特征的表达。师德 ,它是老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老师的道德素养并不是指标准、准那么本身,而是老师把这些标准、准那么逐步内化,成为老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那么。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社会的标准、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才是老师的灵魂,是老师人格特征的直接表达。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响出整个民族的开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 老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老师教育的优秀。因为,老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还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老师是人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