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之路范本我的工作之路范本 工作之路范本 ______________ 1969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1981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 届时,我感到在我国之所以城市规划难免“墙上挂挂”的命运,是由于规划与管理脱节,搞规划设计的人不懂管理,而搞规划管理的却不懂规划。我决心身体力行,弃教从政,看看能否把“规划”与“管理”结合起来。…… 我的规划工作者之路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而“摸着石头过河”的。近 20 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究城市规划改革的问题。当我于 1986 年 10月结束在斯洛文尼亚二年的访问学者生活回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讲台的时候,我意识到国内“经典”的城市规划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因为城市规划不仅仅是要安排空间、用地和项目,它最根本的是要“设计”人们的生活。而我们所培育的规划专业的学生,恰恰最缺乏的是对生活的理解,我们最不清楚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需求。1973 年至 1978 年间,我在重庆市建委规划处工作,参加了重庆市各区的总体规划和一些居住区的详细规划。虽然我们也进行现场踏勘、调查讨论、收集资料,但我们所调查和接触的对象都是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我们几乎不与普通市民接触,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而我在斯洛文尼亚所参加的几项规划工作,则是要深化到社区的居民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与他们一起讨论规划所涉及的问题。这样的规划是完全不同于我在国内所做的“自上而下”、由规划师来“指点江山”的规划。这是一种建立在居民的公众参加基础之上的“社会契约”型的规划。这是市民们“自己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就具有可操作性和自觉性的约束力。而规划师则完全是服务型的“赤脚规划师”,他们是市民的朋友和良师,是各个方面的代言人和沟通的桥梁。1988 年我写了一篇 6000 余字的文章:“陈旧落后的规划观念必须改变”,投给《城市规划》杂志,可是当它被发表时却成为只剩下600 字左右的一则短文。干巴巴的几句话自然引不起多少重视。1990 年我在《城市规划》发表“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城市规划教育”,阐述了对城市规划工作特点的认识。同时,我在任教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探究性的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为“城市学基础”,以拓展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面。1990 年,结合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的科研课题“中国四川城乡结合部的住宅规划与设计”,我着手组建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人居环境讨论所”并任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