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纳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重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一、前置补偿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提倡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讨论院气象讨论所;担任 13 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 年 2 月 7 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2 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讨论。1963 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3、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讨论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翩然( ) 孕育( ) 农谚( ) 簌簌( ) 衰草连天( )悬殊( ) 萌发( ) 短促( ) 连翘( ) 风雪载途( )海棠( ) 纬度( ) 草长莺飞(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②( ):风雪遍地。载,充满。③( ):每年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