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 (1)刘向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整理编辑《战国策》,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2)《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讨论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3.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2)衬托手法的运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能,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 秦王不说 “说”通“悦”,愉快②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安放③ 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④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⑤ 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2)古今异义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古义:即使如此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②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 今义:推断动词③ 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④ 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⑤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道歉 今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