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卫士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循环的基本原理;了解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循环的方法设计程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使用循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机器人巡逻一周和不停巡逻的任务。 3.情感目标:通过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循环。 课时安排: 1-2 课时。 课前准备: 机器人;编程环境;机器人巡逻场地。 大楼 起点 机器人巡逻场地 教材分析: 本课实际上是要求控制机器人走正方形路线,教材设计有两个意图:首先,机器人走正方形路线,学生可以实践“模块化”的方法,对任务进行分解。机器人沿大楼巡逻一周,实际上可以分解成 8 个动作:4 个“前进”和 4 个“转弯 90°”,假如把“前进和转弯 90°”看成一个小任务,那么巡逻一周就是执行 4 次小任务。这样分析以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完成巡逻一周的任务了。第二,教材对机器人卫士的要求是“不停地巡逻”,假如学生运用原有的方法和经验,也就是运用顺序结构编写程序,这样的程序势必会很长很长,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顺序结构程序的局限性,从机器人周而复始走正方形的具体事件来引出循环,方便学生理解循环并从这个具体案例中体会和学习运用循环编写程序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可以展示机器人活动范围,宣布机器人的工作任务:不停地沿着大楼巡逻。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尝试,初步完成巡逻一周的任务。 3.让学生思考完成巡逻 2 周、10 周、100 周的程序,让学生体会到程序的“太长太繁”。 4.引出循环的概念:解释循环,并以巡逻一周为例,示范用循环的方法编写程序。 5.尝试运用循环的方法编写巡逻指定周数的程序,完成巡逻任务。 6.小结。 练习建议: 本课练习 1 是对控制转弯方向技能的具体运用,让学生感受到对“循环体”做小的改动,程序的结果就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和变化,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循环的特点。练习 2 有一定的难度,这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循环体”的抽象能力,找出这个任务中哪些动作是“重复执行”的,在这里机器人走长方形路线的循环体应该是“前进一段(长)——转弯 90°——前进一段(短)——转弯 90°”,循环 2次走完一周,走 N 周循环的次数就是 2*N 此文转自网()。 附参考程序: 1.乐高机器人程序 巡逻一周的程序永不停止地巡逻的程序 2.纳英特机器人程序 巡逻一周的程序 不停巡逻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