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制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老师为主体,开发旨在进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以及这段时间我们对全校老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几点思考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奇感 不少老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奇,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讨论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奇,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考试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养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进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考试升学率,反而会促进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考试,赢得成绩”,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养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育、锻炼和提高 老师参加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进展,但就老师本身而言是确立老师即讨论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进展。所以老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加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动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老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 ⑴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