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3 篇)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6 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物,感知特别的“桃花心木”。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沟通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长成的桃花心木有多高,书上写到了吗?(与屋顶一般高) (二)整体感知,感悟特别的“种树”。 1、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其中需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种树) 2、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 “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老师引读,学生跟读)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假如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11 段。要求:想象当时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精读细品,感动于树木生长的“不确定”。 1、种树人这样做有道理吗?齐读第十二段,思考:种树人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相比?种树与种菜、种稻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再次轻声读第十二段,从文字中寻找答案。(板书:百年) 2、用想象再现形象。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假如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然后把想到的说给同桌或同组同学听一听。(学生说)而这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小树苗事先可以预知的吗?(板书:不确定) 3、口头说话练习。 大家现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