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三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 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始就有许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远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学生围绕作者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学生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智慧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兴趣,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整体感知 实行“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