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尿石症是泌尿系常见疾病,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统称。结石活动所致的绞痛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结石形成后除自动排出或介入碎石后排出、以及手术取石外,很难“自溶”。结石的存在容易造成尿道的梗阻及继发感染等,若延误治疗或处理不当,会损坏肾功能引起尿毒症,甚则危及生命。本病好发于青壮年,20~50 岁者占 90%。男女之比为 2~2.9﹕1,在我国沿海,西北,西南地区多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在我国原发性膀胱结石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而肾结石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近 20 年来对尿路结石的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展,90%左右的结石可以采纳非手术治疗获愈。本病急性发作时腰腹部突作剧痛,如绞如折,常及少腹或向会阴部放射,平素有持续腹部隐痛,常伴血尿,或从尿中排出砂石,属中医的“砂淋”,“石淋”,“血淋”及腹痛范畴。一、病因病理:西医的尿路结石形成与机制尿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充分认识,尚待进一步讨论完善,一般认为尿中晶体过多(超饱和状态,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等)或晶体聚会抑制物质(焦磷酸盐、粘多糖、多肽、尿素等)减少,以及成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三个主要因素。1.全身性因素(1)代谢紊乱 高血钙,高尿钙(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者)可使尿酸钙增加,痛风者,尿酸增高,这种高浓度化学成分损害肾小管,使尿中基质增多,盐内析出,皆易形成结石。(2)饮食结构 儿童因动物蛋白质,维生素 A 摄入不足而易形成膀胱结石。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摄入过多,纤维素摄入减少可促成上尿路结石。一般说来,饮食质量越高的人群,结石位置越高;营养状态差的结石位置越低。尿石好发于 20—50 岁,男>女,男性高峰期为 35 岁,女性有两个高峰期:30 岁及 55 岁,与饮食质量有关。(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乙酰唑胺、氨硫脲、索密痛偶可形成结石;磺胺类药物易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引起尿结石;维生素 D 摄入过多可引起上尿路结石;大量摄入维生素 C会使尿中草酸含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草酸钙结石。(4)遗传因素 部分病例有家族倾向。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胱胺酸代谢紊乱所致的胱胺酸结石。(5)生活环境 气候,水源,长期进食含钙量高饮食或药物,与结石发生有一定关系。2.尿液因素(1)尿中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 如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骨质脱钙,尿钙升高,尿流不畅,并发感染,易成结石。(2)尿 pH 值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