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后进生的教育(1)概述困难学生教育分析及对策 罗 振 华 太原师范学院 级教育学 2025 目录 ……………………………………… 1 摘要、关键字 ……………………………………… 2 正文 参考文献 ……………………………………… 3 ……………………………………… 11 1 摘 要: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困难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困难学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全面加强转化困难学生工作,法律规范转化困难学生工作管理,老师做好困难学生工作,不但关系到全班的合格率,而且关系到一个班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如何转化困难学生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困难学生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困难学生的类型特征,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结合实际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困难学生 心理 形成原因 对策 2 “困难学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称为“问题儿童”。习惯上困难学生也叫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 60 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老师、家长的反感和苦恼。1986 年我国正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实行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困难学生,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困难学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在我国对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从 1905 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国家,教育进展速度很慢,水平也很低,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解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贵族式教育,那时中国社会动荡,广阔劳动人民过着腹不裹饥的贫苦生活,很少有人能把自家的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1949 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率仅为 5%,少量的富家子弟有机会占有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可以说他们享受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所以那时候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时淘汰,对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