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的由来和注意事项 【篇二】清明节踏青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 24 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 4 月 5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 10 日前 8 日后及 10 日前 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 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篇三】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 1.提前观察天气:当发现墙缝有渗水、天气闷热异常、湿度明显加大,这种情况说明两三天内一定有大暴雨,避开外出。 2.量力而行: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乏,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假如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牵强。 3.穿戴适当: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 4.注意饮食保健: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 5.注意场所选择: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虫叮咬:春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