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 学习如何和人说话。这听起来不难,是吗?你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跟人说话。但是现在你要学习的是同时跟 3个或 4 个以上的人说话,让他们理解你的意思,从你提供的信息中获益,甚至被你说的话所影响。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演讲。演讲有着一个骇人的光环,然而实际上它不一定要顶着这个光环,它的恶名被夸大了。我们要将它分而治之,将每个部分逐个击破,从而驯服这只怪物。要了解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知道为什么要了解和掌握听众呢? 第一,听众是演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向沟通活动。演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演讲者离开了听众就失去了对象,演讲活动就无法进行。 第二,了解和掌握听众是实现演讲目的的客观要求。演讲的目的是说服听众改变态度并根据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就要求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就要求演讲者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和希望及对你所讲观点的态度,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好演讲。 第三,听众在演讲活动中虽处于客体的地位,但也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加者。假如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极大兴趣,便会实行积极、热情的合作态度;反之,则会实行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演讲就不会成功,因此,演讲者必须在了解听众的基础上力求触发听众的兴奋点和制造欲,才能实现的最终目的。 演讲者行为与听众感知之间的关系 演讲者的手在发抖,你感觉到了。演讲者走入投影仪明亮的照射光线区域并瞟了一眼,你不自觉地全身回缩了一下。英国实验中的夫妇看见对方受到电击时,他们的镜像神经元使其产生了先前自己受到电击时一样的反应。《新星》节目中罗伯特.克鲁维斯手忙脚乱、紧张兮兮地拿着堆起的沉重箱子,而街上的陌生人也受到他的影响而变得紧张兮兮。鲍勃.多尔说出了充满情感的语言,选民却无动于衷。格雷.戴维斯在阿诺德.施瓦辛格面前黯然失色,所以他失去了州长的位置。 所有这些例子都代表了产生消极感知的消极行为。现在让我们转换镜头:假如行为是积极的,它就会产生正面感知。 让我们回到 20xx 年 7 月 27 日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当时还默默无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 42 岁州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政策演讲,结尾时他说道: 美国,今晚,假如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活力,假如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紧迫感,假如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激情假如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希望,假如我们履行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