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光轴的校准 很多爱好者在使用反射式望远镜,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使用大口径、短焦距的抛物面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说到望远镜的光学质量,人们比较关怀的是主镜的口径及表面精度,而对于是否将反射镜的整个光学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根据最近的一些实践经验,参考了网上的一些相关文章,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此文。反射望远镜光轴校准的重要性: 假如你拥有了一架反射望远镜,并且主镜是抛物面的,当你满怀希望投入观测,却发现像质平平,甚至恒星都不能聚成一个点,这个时候先别急着换镜子,你拥有的可能是一架很不错的望远镜,问题仅仅出在镜片装配上,经过对光轴的重新调整,望远镜里展现出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抛物面反射镜的成像有个特点,在光轴上成像很完美,没有像差,但离开光轴就会有明显的彗差(星点带了小尾巴)。在光轴上,使用一般视场的目镜,视场中心的星点是很锐利的,实际上视场边缘的像差也不易察觉。而假如在光轴外,整个视场中的星点可能都不实,而且离光轴越远这一点越严重。怎样才算调好光轴了? 反射镜的光学系统中有两个光轴:主镜(物镜)光轴平行于主镜筒的轴线,经过副镜(小平面镜);目镜光轴垂直于主镜筒轴线,也经过副镜。当两个光轴都经过副镜上的同一点,且被副镜反射后二者完全重合,也就是成了一个光轴,那么光轴就算调好了。在缺乏检验手段时,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来推断光轴是否调好。找一个大气宁静度较好的晴夜,用望远镜的最高倍率(用毫米表示的主镜的直径数)看一颗恒星(假如没有赤道仪则可以看北极星)。把星点放在目镜视场中心(以减少目镜带来的像差),认真调整焦距,从焦点外调到焦点,然后调到焦点内。假如光轴调整没有问题,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从左到右一系列图象(图中的圆环是光的衍射引起的,散焦后实际上还会看到副镜及其支架的影子,图中没有画出)。 在焦点上星像是否凝聚得很实、很细、很锐利,散焦后衍射环是否是同心圆,这些都反映了望远镜的像质。假如散焦后可以看到几圈衍射环,但不象上图中那样完美,四周均匀地带有一些“毛刺”,这说明反射镜面的精度稍差,但光轴调整的还是好的。假如散焦后星点变成了一个小的扇形,而且在目镜视场中移动星象,扇形的发散方向不变,这说明望远镜的光轴需要调整了。光轴调整步骤及辅助工具光轴调整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轴线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主镜筒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