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 此前对王崧舟的仰慕,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提倡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 “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 “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 145 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育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舞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沟通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漂亮。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老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老师的专业进展,对老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老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老师要细读文本。在一次讲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文本细读感受,化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只有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