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8 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8 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水与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通过两个小朋友去海边游玩的情景驱动活动,提出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开展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溶解的现象,为了将溶解的现象可视化,又观察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而深化了溶解的认识。活动二“泡一杯茶”,在理解了溶解的三大特征后,将科学概念引入生活,通过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变化,分析茶叶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二、学情分析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三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无法提炼出溶解的三大特点,还不能准确推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三、教学策略1.利用直观性比较强的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育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和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3.通过日常中常见的泡茶的例子,培育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2.观察并描述食盐、高猛酸钾、茶叶在水中的溶解过程。3.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4.培育认真观察、类比迁移、综合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食盐、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教学难点:知道像茶叶这样生活中的物品既含有可溶解于水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烧杯、药匙、茶杯、食盐、高猛酸钾、茶叶、玻璃棒、热水课件、相关图片。学具准备:每个小组两个烧杯、1 个药匙、1 个茶杯、食盐、高猛酸钾、茶叶、玻璃棒、热水。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海里游玩不小心被海水呛到情景。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问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沟通: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思考:把食盐加入水中,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