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1/11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2/11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3/11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讨论论文 出土文物中有很多抚琴形象的乐俑。这种乐俑的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假如不详细辨析很容易出现对其定名和描述的问题。笔者曾多次发现考古简报中有关抚琴俑定名和描述方面的错误,在最新的相关简报中这类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有些错误不只是一两处。由此可见,这种问题是长期存在而没有引起注意。 笼统地说,琴、瑟、筝等弹弦乐器都可以称为琴,但在出土简报中,不应该出现指代不清的命名,而准确命名取决于辨明这类抚琴俑所奏乐器究竟是什么。为了便于行文,在辨析之前仍以“抚琴”描述抚琴俑、画像石、壁画等相关奏乐形象。 一、以汉代蜀地抚琴俑为中心的乐器对比。 ( 一) 相关讨论情况。 在古琴、古瑟的相关讨论中,很多文章在谈及抚琴俑时皆拿来即用,并没有详细辨析所持乐器究竟是什么。① 2025 年 10 月丁承运发表《汉代琴制革故鼎新考---出土乐俑鉴证的沧桑巨变》,深化探讨汉代抚琴俑所持的乐器,认为出土所见抚琴俑所抚的类似“小瑟”并偶见带一弦枘或尾岳山的琴,是汉代的一种新式琴。 文章认为,目前可以确定的奏瑟俑弹奏方法和乐器所在位置与抚琴俑不同,弹瑟时乐器置于膝前,抚琴则置于膝上; 未见一弦枘瑟; 通过抚琴俑人体和所抚琴的比例推断琴宽为 20 cm 以内,认为这不是瑟的宽度; 演奏手法与弹琴手法相同,与弹瑟手法不同; 这种新式琴实行瑟的以枘栓弦方式,后来一弦枘栓弦逐渐演变为置于琴下一分为二的雁足栓弦。文章说“上古琴制经历了瑟型独枘、无枘有岳最后是无枘无岳这么三个阶段,才进展为唐代以后传世琴制的。”[1]可知丁承运认为抚琴俑所奏乐器与后世古琴是前后直接演变关系。 2025 年,李松兰的博士论文《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的讨论》探讨了考古学与东汉抚琴俑的讨论情况、类型、分布概况、分布特点。②虽然文中已经注意到抚琴俑所持乐器的差异,但文中明确说“本讨论的目的着眼于琴文化的地域性历史变迁,本文暂不对东汉抚琴俑的琴进行绝对的区分,只是注明各琴俑的形态特征,进行琴文化区之间的关系推断。”[2] 而且文章在搜集资料时将疑似筝、瑟的“抚琴俑”也纳入讨论范围。③该文章虽没有深化讨论抚琴俑的乐器差别,但对抚琴俑的相关材料搜集和分布特点论述得非常详尽。下面根据李松兰搜集的资料,根据有无弦枘、器身长短、箱体厚薄等特点对抚琴俑作详细分类。所举乐俑的命名暂依照原出处,后面还有专门讨论。 ( 二) 蜀地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简报中对抚琴俑描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