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报任安书》一、 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 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 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 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 后 , 摆 出 士 人 对 待 羞 辱 与 生 死 的 态 度 : 士 人 , 一 方 面 洁 身 自 好 ,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 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