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培训小结 为期几天的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使我获益非浅。特别是就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走向和谐交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由于受考试功利性目的的影响,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不能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走向和谐统一。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单纯的语言训练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在缺乏情感体验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致使教学得不偿失。通过培训,我体会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回家又看了《散步》教学课例,更明白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现将此范例写出来,并就此谈谈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 课程导入:出示课文插图,问:“你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既培育了学生读图、听说以及联想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了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并且,还有学生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沟通(在洪水时父亲背起了奶奶,妈妈背起了我)。 检查课前预读:请学生用一句话谈谈对此文的初步感受。进一步整体感知,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四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体现浓浓的亲情。”学生找出了“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等写人、叙事、写景的八处句子,找出了“摸”“背”“熬”“铺”四个词语,师生对句子进行了理解沟通,对四个词语进行了揣摩、品评,甚至替换、比较。这样,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对句子词语的理解紧紧扣住了“亲情”。老师此时不失时机地说明:要想准确深化地理解他人的语言,往往需要通过语义的表层,透过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才行。老师还引导学生对四处句子进行了朗读,尤其对“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老师点拨学生要结合说话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要带着情感去读。这样,读是带着情、融着理去读的,而不是机械割裂地读。另外,老师还有两处设疑:“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她出去散步,万一她摔了一跤,不是把好事变成坏事了吗?这行为不是多此一举吗?”“菜花、桑树、鱼塘太平常了,为什么母亲一眼望过去,就决定要走小路呢?”这样的讨论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魅力。 二、再读课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