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种“鱼”的诱惑的勇气和力量。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导出课题,听写词(词语见教参)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读明白的问题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读不明白的作上标记。2、小组内沟通这些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既培育了学生阅读习惯,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集体沟通,体会情感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学生沟通,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美丽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沟通,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4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学生沟通,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6、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进展语言积累,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8、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学生沟通。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到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9、指名读句子。10、“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学生沟通,课件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