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 《姥姥的剪纸》(片断)评课案例 自 2025 年秋学期以来,我校实施了“挂牌听课”制度,其主要形式为:教导处在每天上午早读课前用小黑板公布当日被听课人员名单、节次与科目,学校成立的相应听课组成员听课,听课组成员检查教者的备课笔记、集中形成书面评价反馈意见,将书面评价反馈意见与教者见面或听课组成员与教者面对面沟通。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检查与讨论的手段,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姥姥的剪纸》也是本学期的“挂牌听课”课例之一。 一、导入激趣。(略) 二、初读感知 1、范读课文。 2、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⑵读通顺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 选择正确的读音(小黑板) 择(zézhái)菜刁难(nánnàn) 机灵(línɡlinɡ)薅(hāorǔ)草 数(shǔshù)九隆冬三伏盛(shènɡchénɡ)夏 ⑵ 从以上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⑶ 读一读(小黑板) 小屯喂猪刁难岂知 庄稼驮着啃食清爽 质疑:以上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懂?(同学互助) 4、指导写字: ⑴“刁”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⑵“岂”是上下结构,下部是什么? ⑶“爽”的笔顺是什么? 5、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分段。(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3)。(略)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略) 评课: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四步。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步一般是从学生自己读课文开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完成了以上教学任务,同时引导学生精读了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广结善缘的善良品行。纵观教学过程,本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老师的示范作用明显。 无论是平常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观摩,乃至一定层次的公开课,绝大多数老师热衷于使用录音磁带、网络视(音)频资料来代替老师范读课文。而本节课的教者面对这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仍然坚持范读课文,且读得声情并茂,值得提倡和欣赏。同时,尽管是六年级,教者还是坚持对“爽”等生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