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下学期)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三字经》、《百家姓》、《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及《娱乐体育》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诗词诵读》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学习,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中华河流》、《政治人物》、五个单元。 “曲艺与杂技”部分介绍了“相声与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与木偶戏”、“杂技”几个方面。 “诗词诵读”部分的内容包括《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满江红》、《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节选)》、《从军行(其四)》、《渡汉江》、《月夜忆舍弟》、《杂诗(其二)》等几首诗。 “中华河流“重点介绍了黄河、长江与大运河。“政治人物”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唐明皇”“成吉思汗”“康熙”与“乾隆”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沟通、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究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育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育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育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育出正直、坚韧、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育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日的素养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