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经济带重新起飞丝路经济带重新起飞 “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底体现着怎样的国家战略,中国的区域进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时 上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进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空前进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扩展投资和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 2025 年 9 月 7 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发国内外广泛共鸣。 实际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公开的国际场合正式提出,尚属首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其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 30 多个国家,总人口 30 亿人,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进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然而这条大走廊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这里虽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经济进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如今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将进一步延伸至贸易、投资的增长。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 459.4 亿美元,与1992 年建交之初的 4.6 亿美元相比,增长了近 100 倍。 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已分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区,而西部地区既关系中国边疆安全,也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所在。虽经两轮大开发,但战略规划依旧分散,开放力度不够,进展层次较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将陕甘宁青新串起来,并与中亚、西亚、欧洲连接起来,无疑是大视野、大手笔。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合了时代的需要。 面临的挑战 让古老的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