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定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树立要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教学难点: 认识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三、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通过真实的事例、图片、史料等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发挥老师的制造力,制造性整合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体验历史重要性,感悟史学生命力。课堂上精讲精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对难点问题现行学习;让学生搜集世界局势的热点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四、教材分析本课承接第 19 课内容而设计的有关一战的爆发、简要经过、典型战役和战争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展。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进展的时期,但是各国经济进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而撒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课文通过“谁点燃了火药桶”、“ 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三个子目来讲述一战的过程和结果。教材重点突出,线索清楚,重点介绍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也突出了本专题让学生感受战争,远离战争,热爱和平主题。因此,设计基本尊重教材,只是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五、教学过程一、 学前指导示目标: 1、导入新课:第 19 课我们学习了缔约结盟的狂潮。同学们回忆: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拼盘式的三国协约有哪些国家?为什么巴尔干是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本课我们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2、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2)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二、合作探究释疑难一)自主学习 阅读材料,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