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编程一小时”活动总结经过近一个月的“编程一小时”活动,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次“编程一小时”活动参加对象主要针对五年级的全体在校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们在计算机的整体操作方面能力相对较强。初次接触“编程猫”这个程序,学生们对它都很好奇,这就导致在初次上课时学生们都在议论屏幕上那只可爱的“编程猫”,课堂纪律稍有混乱,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慢慢地进入学习状态,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走进了有趣的编程世界。在老师授课的同时学生也积极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老师则做出相应调整,且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现就“编程一小时”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1、较为肯定的方面 课堂上,学生们都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和老师互动,仔细动手操作,虚心地进行学习。相邻的两位同学之间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积极举手询问老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解决遇到的编程问题。 在活动中,我也找到了几位接受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大家的小老师,他们也能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其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中,老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就可以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学生方面:学生的时间观念有待加强,技术上也需要提升。有些学生在编写命令时有些犹豫,不知道该用哪一种命令,导致过去七八分钟甚至十分钟还没有编好一套命令。还有部分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总想借上机实践的机会浏览网页甚至玩游戏,造成不好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从大量素材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自己制作的编程命令也略微有些混乱,导致素材不能根据自己想象当中的方式变换。当然这也是学生们对编程这个程序不够熟悉造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实践的时间,通过自己的亲手制作,信任孩子们对此会更加熟悉,从而编写出更精彩的命令组合。 老师方面:需要不断充电,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编程猫”程序也需要更加了解,进行更加深化的学习和讨论,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教给孩子们更多有趣的知识。 工作思路:为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使电脑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为学生终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