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走进矿产》教学目标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3、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科学知识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准备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课前学生收集有关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资料。老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和图片。制作好课件。教学内容一、教学导入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们提供什么?2、学生回答。3、提问:听到这些后,你们想到了什么?4、过渡: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笔、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矿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矿产,你们还了解多少呢?5、老师适时评价鼓舞。二、活动(一)了解矿物1、学生观察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2、讨论: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如:准备讨论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纳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等。3、老师谈话:在讨论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老师提示: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记录要求: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6、提供盒盖上的矿物及其提炼物的说明,学生对比进行再次辨识。7、过程评价: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过程和记录结果进行适时评价三、活动(二)推测煤的形成1、学生沟通收集的资料(老师巡回指导并适时评价)。2、观看录像——煤的形成。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能说明什么?煤层中含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