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风筝》教案_学习方法网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沟通。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沟通。老师① 老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欢乐的童年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 1924—1926 年所作的 23 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 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