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土――不止是经济问题动土――不止是经济问题 就目前而言,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谈论城镇化的问题。官方谈论城镇化一是出于促进农村的经济转型,缩小城乡差别,还有就是以城镇化带动经济进展,摆脱经济的低迷状态。然而,纵观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所出现的问题,后验的思维让我们警觉到,所谓第二次城镇化的提出绝非为的是刺激经济活力那样简单。这里面存在一个关系的认识概念。假如没有明晰城镇化的意味。简单的出于经济目的的需要,那么一定会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 从检视问题做起 一个社会行为如同一个人的行为,结果特征是在不断持续活动中的动态积累起来。单纯的目的需要通常并不造成问题,但,有时由于事物本身存在复杂的因果结构,单纯地浮在表面的目的应答在认知不全面的条件下或许埋伏着巨大的危机。上溯于上个世纪后期的造城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可否认经济的需求关系一直是历史的动因,工业经济的出现尤其以更快变换的物质形态改造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就人类进展史而言,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尤其当它自然地充当了经济发动机的角色,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性质。排除这样的结果所带来的好坏不谈,我们是否忘记了人类经济的基本要素物质的存量与形式状态。假如将人类的文明史解释为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活动方式到能够更明确每个阶段的生存形态。其中最为稳固的就是农业经济的土地形态。农业形态的稳固来源于人的最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也反映了土地运用方式的特征。很显然,周而复始的种植关系更符合自然规律。然而,以交换为需要的城市的出现开始打破了这样的自然经济状态,土地的价值被提升起来,经济的繁荣开始以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标志,于是,土地开始脱离了其存在的自然形态。被人们的经济活动给予了新的承载内容。经济与文化方式也在这样承载的内容中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异。当城市土地的附加值被唤起,原始的农业土地的循环模式一下子沉到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价值第一的土地需求。看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化热情就知道连同老城和郊区的土地资源及土地地貌是如何在不长的时间消逝的,就能够看到土地资本的力量。然而,在庞大自然土地资源围拢下的城市运行了上千年,仅仅几十年便形成了截然相反状态,庞大的城市群和局促的自然土地资源。 故而,虽然可以列举许多方面的问题,不看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认识他的严重性,有关城镇化的实施就会加剧我们的...